中新社香港11月30日电 (记者 戴梦岚)由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30日在香港开幕。展览将从12月1日至明年2月18日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展览开幕典礼上致辞说,这次展览全面并系统地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自信自强、奋斗圆梦的历程。希望这次展览可以启发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打好创科知识的根基,努力追寻航天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团长林西强表示,本次展览将通过展示载人航天工程30余年的奋斗历程,让广大香港同胞更多地了解载人航天、参与载人航天,激发公众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热情。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将迈上新的征程,中国空间站将在轨稳定运行10年以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自2009年开始,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中华总商会合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香港太空馆筹划的“少年太空人体验营”活动定期举办。参与“少年太空人体验营2023”的同学们在30日的开幕典礼上同代表团中的4位航天员握手、合影。
来自邓显纪念中学的曾浚程同学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参加体验营期间在青海冷湖火星营地的经历非常难忘,“今天面对面见到航天员感到非常兴奋,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载荷专家的志向,未来想在太空中做各类科学实验。”
据悉,本次展览香港科学馆的展品以工程实物和大型模型为主,包括空间站模型、神舟飞船返回舱等。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航天服、手稿等重要展品,以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综合效益和精神文化为主题。(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赵柯30日在北京对记者表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是中央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已经走过八年历程,目前阶段性目标已经顺利完成。
据介绍,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机制逐步健全。2018年至2022年,全国各地相继制定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中涉及的线索筛查、鉴定评估、磋商程序、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共459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官方统计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全国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700余件,涉及赔偿金额近12亿元人民币,推动修复土壤超过120万立方米、林地360万平方米、农田160万平方米、地表水体4700万立方米、地下水1.3万立方米、湿地80万平方米、清理固体废物45万吨。
“生态环境保护损害赔偿工作连续三年纳入中央对于省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就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赵柯说,所有的省份都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了地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还有一些省份纳入了省级生态环境督察的范围,有24个省纳入了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范围。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2873项;累计依法备案地方标准352项。现行固定源、移动源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达到56项、20项;有效的标准中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65项。水、气、声、辐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不断完善,支撑排污许可等重大改革的标准体系创立发展。
赵柯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强化督导考核,压实地方党政的主体责任,继续开展案例实践,积极推动将改革成果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逐步实现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