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泉州11月30日电 (吴冠标)“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泉州始终坚持‘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理念。”泉州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30日表示,近年来泉州统筹谋划推进城市建设项目,聚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
当天,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群众关心的城建领域相关问题,做出一系列解答。
30日,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吴冠标 摄
张志铭指出,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的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在更新提质古城区方面,泉州系统推进古城综合整治提升,通过开展街巷环境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让古城变得更有生活味。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过岁月变迁,泉州古城区逐渐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风貌受损、内涝等问题,这些问题受到大量市民群众关注。
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蔡海鸿介绍,围绕“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泉州市通过做好“解决现实需求”“坚持原真保护”“推动活态利用”等工作,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发展。
以坚持原真保护为例,泉州市坚持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在街巷修缮中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胭脂砖,并邀请传统工匠参与修缮,采用“师带徒”模式,把闽南建筑、骑楼建筑等极具特色的建筑元素都保留下来,实现“留形留魂留乡愁”。
此外,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了台魁巷7号、旧馆驿25号等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一些社会资本也参照政府“以修代租”方式,认领古城传统建筑,经营咖啡厅、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为古城带来了流量,也增加了居民收入,实现了古城的活态利用。
“下阶段,我们将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认管认养历史建筑、华侨建筑,充分挖掘特色建筑文化、闽南文化和民俗文化,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蔡海鸿如是说。(完)
中新网重庆11月30日电 (张旭)11月30日,随着中跨合龙段施工完成,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渝武高速公路复线草街嘉陵江特大桥实现合龙。
11月30日,渝武高速公路复线草街嘉陵江特大桥实现合龙。(中交一公局集团供图)
渝武高速公路复线起于兰海高速北碚蔡家互通,止于合川区,路线全长35.53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
其中,草街嘉陵江特大桥主桥649米,主塔高175米,主跨345米,为西南地区在建跨径最大的中央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
草街嘉陵江特大桥于2021年11月1日进行大桥首根桩基开挖,施工团队不断加快建设速度,合龙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两个月左右。
11月30日,渝武高速公路复线草街嘉陵江特大桥实现合龙。(中交一公局集团供图)
据悉,渝武高速公路复线是重庆市重点项目之一,也是重庆市规划“四环二十二射六十联线”骨架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射线之一。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既有渝武高速公路的通行压力,对建成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