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夏宾)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在会上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同比增长82.5%,2027年将达到134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1.8%。
图说: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硬件市场(服务器)规模将从2022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47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3%。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从感知智能到生成式智能迈进,促进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显著拉动了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的增长。
“今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成为整个算力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这体现在不光是推动了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且是整体算力规模里面占据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核心算力。”IDC中国副总裁周震刚对记者说。
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2018-2022),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合肥、苏州、重庆等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可以看到,北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稳居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城市排名的前列,拥有大量的人才和成熟的企业,同时政策扶持也非常有力;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不断加速技术积累,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其他城市的排名有所波动,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加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
再看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评估排行榜中,北京依然位居首位,杭州和深圳分别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北京在大模型领域表现突出,聚集了大批大模型企业,推出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及应用产品,为中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提供强劲动力。此外,位居TOP10的城市还有上海,苏州,广州,济南,合肥、重庆和成都。
报告认为,整体来说,排名靠前的城市因具有更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稳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聚集,从而形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而排名相对靠后的城市依然保持着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热忱,不断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生成式AI对于中国、对于整个计算模式以及算力来说,今年都是彻底改变过去几年以来报告所呈现的格局。”周震刚直言,因为我们看到生成式AI的智能算力,完全超过通用算力。
周震刚称,一方面,中国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目前67%的中国企业已着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内的应用机会或开始“真金白银”投入。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各方正积极投入到智算中心的建设之中。
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智算中心,总建设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报告认为,随着大模型从基础研发走向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凸显。
大模型预训练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统一,而大模型在通往“从1到100”的应用和大规模落地过程中,还需不断面对算力、数据、效果、成本等多维度带来的挑战,标准化的全栈基础软件和工作流是支撑大模型基础研发和应用落地的核心环节。
总体来说,报告判断未来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第一,为多元化算力,提供更多无缝的兼容性适配,以应用为导向升级人工智能算力体系。第二,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做框架、模型、数据的垂直整合,支持人工智能能力在行业的落地;第三,降低人工智能开发门槛,推进低代码或智能辅助编程工具的发展,优化API接口性能;第四,推进数据维度的开源,实现数据的开源、开放,为全社会创造价值。(完)
中新网山东沂水11月30日电 (李明芮)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11月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物考古专家,围绕跋山遗址群成因及内涵、考古成果规划保护及利用开展论证。
论证会现场。李明芮 摄
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主要包括山东2020年发现的跋山遗址,2021年发现的水门遗址,2022年发现的水泉峪遗址,2023年发现的葛庄遗址和沂河头遗址。
“目前围绕跋山遗址群已开展近4年的考古工作,采集、出土文化遗物3.5万余件。出土的距今10万年的象牙质铲形器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人类使用的巨型象牙制品,与此相互映照的还有同层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骨制品和大量石制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在介绍跋山遗址群时说,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周边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同期和晚期遗址,这些遗迹所对应的古人类活动在性质上与跋山遗址主文化层所反映的行为存在联系。
李罡介绍说,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文化遗物证明晚更新世期以来,沂河流域连续生活着一定规模的古人类群体,他们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传承和发展着华北小石器技术传统。“直到进入距今3万年左右,这里成为华北地区出现细石器技术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种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绝对主力的生产力角色。”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实地探访山东省临沂市跋山遗址。图为部分遗址。 李明芮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表示,跋山遗址群为打破山东旧石器考古工作瓶颈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翔实资料,随着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不断增加,将推动山东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希望未来拓展研究领域和空间,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跋山遗址群遗址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但它的可视性、展示性很小,其考古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认为,跋山遗址群的遗址及发现需要及时向公众传递,不能是考古人自己吆喝,要将这些发现放到社会环境中。他建议,政府积极与考古研究院沟通,将跋山遗址群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传递出去,面向世界,扩大范围。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参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示。 李明芮 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认为,跋山遗址是山东省境内少有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在建立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方面,具有极大潜力与科研前景。他建议,邀请更多的考古专家参与解决跋山遗址群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也是未来环境考古工作能够在聚落考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表示,对跋山遗址群的年代测定,应尽快揭露遗址的连续地层剖面,并弄清楚该遗址的年代上限,建立年代序列和地层序列,同时动物化石和出土的石制品研究应开展全面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称,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参与跋山遗址群发掘的考古人员应进一步扩大发掘区,扩大发掘面积,把自然环境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弄清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跋山遗址地层连续,文化遗存丰富,时代为距今10万-5万年,为探讨中国境内现代人来源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跋山遗址群新出土的细石器年代更早,与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工业构建起山东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也为探讨华北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新线索。他认为,文物遗址需要有最好的、完整的阐释和展示,但前提要对遗址有很好的保护,在开发利用研究中要予以充分重视。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出。图为野马。李明芮 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总结时对跋山遗址群的未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去谋划系统的工作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明确学术目标,增强调查力度,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完)